【教育强国大家谈】石连海:教育自信是建设教育强国之基

发布时间2025-02-25
浏览量:50


石连海,于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教育自信是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教育自信的发展道路,在于传承了中国特色教育理念,走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在于构建了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在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践履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在于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铸牢教育强国建设的自信自觉,需要我们在世界教育环境中不断创生“中国范式”、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走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教育强国;教育自信;中国道路

  Self-Confidence of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Powerful Country in Education

  SHI Lianhai ,

  YU Ling

 

  教育自信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不竭力量之源。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作出“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到2023年5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其中指出“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这一本质要求,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教育自信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走出一条真正体现中国精神、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教育改革之路”[1]。教育自信是个体对本国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道路等的一种内在的积极认同和执着追求,它是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精神引领。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走好教育自信的强国之路是对“四个自信”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树立教育自信,加强教育强国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良好社会环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比较透彻的理解。”[2]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的深度剖析,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自信之源,铸牢建设教育强国的理想信念。

  一、传承中国特色教育理念,走出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

  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是我国在发展教育过程中开拓的“中国范式”,是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信。它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的一条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坚定教育道路自信的重要路径。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教育深厚的历史积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文重教的民族,中国更是一个拥有悠悠数千载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广泛总结中国教育经验,凝结了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智慧结晶。“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思想,在当下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始终指引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到近现代,中国教育在吸收世界优秀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广泛与中国本土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路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的教育理想、梁启超提出的“新民”教育思想、严复提出的“三育论”、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等,以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首创的“小先生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等,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教育在内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彰显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让中国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更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等教育发展目标的明确,让中国教育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一路走来,中国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验证了自身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了我们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未来中国教育只会在世界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不断推进教育事业高速发展,从教育“减负”到“提质增效”,从课程改革到教学实践,从教材建设到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我国教育质量屡屡攀升。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党带领群众创立了人民教育事业,积极保障广大工农群众的受教育权,逐步完成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积极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主动探索适应中国社会的教育发展道路,快速建立我国教育体系。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方针,并在德智体等方面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将教育事业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融合,充分展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3]此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迅速,群众办学规模扩大,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积极有序地完善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社会主义办学模式。1976年,在经历了动荡之后,党领导人民及时在教育领域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1983年,邓小平同志更是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方针,这一方针充分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也指引着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现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紧扣教育事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高效发展,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引领中国教育事业跻身世界教育强国队伍,传递更多的“中国经验”,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

  (三)教育强国建设的道路自信来源于中国教育的“人本”初心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本能的意义和价值,把人当作世界的本真和最高的存在。”[4]中国教育的发展道路与人本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人本位”不仅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的体现,更是对现代化浪潮下教育发展逻辑的遵循。一方面,中国教育始终秉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初心使命,这一理念与我国教育发展、社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同时,它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教育的实践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始终坚持让教育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党领导下发展教育的“人本”初心,满怀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办教育的赤诚。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始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重要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本质上期望实现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状态下的“人”本身就有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加之在社会环境中,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5]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广泛观照中国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推进这一思想的中国化进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输送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

  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

  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自信,也是个体对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发展的肯定和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始终指引着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不断彰显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既承继了前人的教育理论成果,又开拓了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不只来源于单纯的理论建构,更来源于对中国教育现实的反映。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基本理论是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现实的抽象表述和对教育世界的理论表征。[6]纵观世界各国教育理论的发展,都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教育变革相依而生。20世纪中期,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中国教育理论建设多以引入和学习其他国家先进教育思想为主,包括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一系列教育思想的引入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衍生了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问题,我国本土教育理论发展缓慢。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并将之奉为“科学研究”的唯一标准。不可否认,在这样的影响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再次审思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几代教育理论研究者中的许多人,逐渐自觉地用这样的眼光去追求提高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去寻找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7]。教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受到了质疑,教育学与其他交叉学科融合生成的理论成果也受到了轻视,但各种困难没有击退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展理论研究的信心。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迅速发展,创生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如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共生教育理论等,无数教育工作者深入田野、扎根课堂,在中国教育实践中总结、凝练教育理论成果,为我国教育理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理论成果深植于中国教育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建设迈上新台阶,更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次次验证了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开拓了中国教育理论的繁荣发展,树立起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

  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所做出的理论判断,所倡导的理论主张,构建的理论体系”[8]。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亦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教育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教育现实,回答中国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过程中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结,凸显了“以中国为方法”的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本质。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身处世界教育发展前沿,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为进一步保障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全面脱贫,我们制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开辟了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制定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我们积极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教育技术革新。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优越性,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开辟了光明前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始终扎根中国教育实践,发挥了教育基本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引导作用;始终关注教育的民族性,走出了自主化的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国际视野,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实现了中国教育理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9],是中国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的行动逻辑,更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践履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扎根中国大地形成的一系列教育规则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的引领下,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我国坚持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不断调整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激发中国教育的办学活力,彰显了中国教育的普及性、民主性、公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道路,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制度自信愈加鲜明。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来源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本属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飞速发展,这与中国教育制度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教育的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的自信,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巨大优越性的肯定。在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创新中,始终坚持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深入解决中国教育在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深化自身对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持续推进中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始终牢牢把握教育根本属性,严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建设中,我们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重要理论依据,将“人”的发展、“人民满意”放在突出位置,彰显了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创新性和优越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关注学生的受教育权,全面拓展教育公平的深度和广度,保障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也关注教师的发展,不断增加教师教育投入,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持和人才力量,有序推进了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愈加坚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自信来源于中国教育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国教育制度坚持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建设教育强国为目标,塑造了完善的教育制度体系。一方面,中国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传承。夏商时期的庠、序等较为成熟的教育机构;西周时期的“国学”“乡学”等教育制度;《大学》中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目标;《礼记·学记》中“小成”和“大成”对学习年限和阶段的要求,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体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有赖于党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将教育事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始终不断探索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道路,从仿效苏联教育制度体系到走出中国特色教育改革发展道路,再到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党在引领教育发展中不断探索教育制度体系建设的“中国范式”。教育系统各领域、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集中走向分权、从规制走向赋能、从管理走向治理,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等,正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10]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更加有活力、有效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制度自信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11]文化自觉才能教育自觉,文化自信才能教育自信,教育是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始终坚持吸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核,不断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弘扬文化自信自强,培养了深植中华文化自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民族意识形态的坚守

  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是对民族存在的现实反映。民族意识也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对自身民族归属的体悟、对民族共同利益的感悟。中华民族之民族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凝聚而成的,是在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锻造而成的,它是近代以来中国探寻国家出路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的重要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做好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牢牢守护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中华民族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强调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教育强国建设要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立自强。

  (二)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弘扬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2]中华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特征。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精神早已浸润到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逐渐形成了每个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构成了每个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价值观,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地位,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当今,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侵袭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各种文化在交往中不断冲突、融合。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对于中华文化精神的坚守显得更为重要。中华文化精神是将每个个体凝聚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要根植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传递好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力量,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资源,培育个体的文化价值观,牢固树立个体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塑造个体的中华文化精神谱系,培养立体、鲜活、具有中华文化品格的人。

  (三)教育强国建设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汇聚了民族团结进步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精神沃土。每位国人的文化自信都是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塑造起来的,饱含着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肯定和高度认同。在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个体民族精神、民族意识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他本人多次提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价值体系的推崇。在2023年6月举办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他再次强调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份自信源于悠悠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源于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源于有着千载风流的皇朝盛世,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教育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始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遵循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优势,建立螺旋式上升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积极传递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在国际社会中弘扬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基础教育[N].学习时报,2024-01-03(01).

  [2]石中英.树立教育自信,加快教育强国建设[J].人民教育,2017(21):22-24.

  [3]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6):17-24.

  [4]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11-16.

  [5]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3-8.

  [6]柳海民,王澍.重大成就: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3(2):33-36.

  [7]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6.

  [8]冯建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21(10):8-16.

  [9]冯建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 (5):1-14.

  [10]范国睿.教育变革的制度逻辑[J].探索与争鸣,2018(8):19-21.

  [11]习近平: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EB/OL].(2023-03-06)[2023-12-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2303/t20230306_1049393.html.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80.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