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一策”学习型城市建设各地这样做——长沙市

发布时间2025-07-25
浏览量:50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有了里程碑意义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长沙作为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联盟单位,始终将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顶层设计:开创人城共智新局面

  (一)高位重视,统筹推进

  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长沙建设,先后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主任的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由市长任组长的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长沙成立数据资源管理局,负责统筹推进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数据资源管理。

  (二)政策护航,机制创新

  2023年,长沙印发了《数字长沙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四梁八柱”建设的指导意见》;2024年,印发《2024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人工智能、AI大模型建设等工作及人才引进、培养工作。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创新,长沙将数字化赋能深度融入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链条,全力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三)资金保障,标准先行

  长沙不断强化财政资金统筹。自2021年起,设立新型智慧城市专项资金,出台《“新型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管理规程》,为智慧城市高质高效发展保驾护航。长沙先后发布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清单5批次544个应用场景,总投资额205.43亿元,吸引了华为、腾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长沙。

  二、数字筑基:打造智慧城市新底座

  (一)平台支撑,互联互通

  长沙全力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使学习者可以时刻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如长沙“智慧图书馆”建设,为公众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年均服务到馆读者200万人次,数字资源访问量1097万人次。长沙教育“人人通”平台整合教学、管理、评价等40余个核心业务系统,汇聚超10亿条学生成长、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数据,形成全域教育大数据资源池。“长沙终身学习教育网”拥有超万门线上课程资源,实名注册人数逾58万,访问学习次数逾6900万人次。

  (二)网络覆盖,泛在可及

  长沙统筹建设5G、超算中心、人工智能中心以及政务云、城市超级大脑、网络安全运营中心等智慧城市发展的数字底座,切实提高数字化保障能力。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3.7万个。建成的规模以上算力中心23个,总算力达到6726P。长沙超算中心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长沙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络省际出口带宽提升至72.7T,实现与国内数据高速传输。

  (三)资源共享,精准适配

  长沙不断探索数字驱动下城市学习资源服务的共建共享、精准适配。基础教育层面,建设智慧教室2500多间,推动交互式多媒体覆盖率达99.72%;同时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党史馆等开发“红色百年”系列短视频300余个,辐射学生超100万人。推动数字赋能“文化+科技”,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已汇聚超4000家企业,其中万兴科技自主研发的“天幕大模型”已服务全球超15亿用户,“山海”数字文博大平台整合多个国家的78家博物馆资源,建成百万级文物数据库。依托“长沙科普”和“创新长沙”两大数字平台加强科普信息化,年阅读次数近40万次。2024年,长沙启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汇聚超500万条核心数据,初步形成养老数据“资源池”。

  三、场景革新:构建三位一体新生态

  (一)普惠型智学:推动全民数智学习

  长沙致力于构建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如市博物馆开展“乐龄大巴”“湘城讲坛”等活动,建设“长沙故事”网络课程,为不同年龄层群体学习提供便利。争取省市两级共1085万资金支持,长沙提质改造37所“爱晚”老年学校,进一步优化老年人家门口的数字共享学习圈。市教育局遴选132所优质学校,通过网络联校协同大平台,与392所农村学校实现资源同步共享,开课2.7万余节。职业院校针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群体,用数字化改进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帮助完成学历提升,改善生活质量。

  (二)赋能型智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长沙大力推进各行各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数智融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如市农业农村局将北斗+无人机、直播带货等数字农业技术纳入培训内容,同时依托高校资源,定向培养“新农人”和“田秀才”,助力乡村振兴。长沙在全国率先发布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投入近40亿元用于数字化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智造升级,长沙获评全国智能制造二十强城市。

  (三)特色型智学:传承创新湖湘文化

  长沙积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数字技术手段搭建起跨越时空、形态限制的文化传播路径。如打造“数字绣娘”虚拟IP,将湘绣千年的传统针法带入元宇宙空间,建立湘绣针法数据库,采集近200种传统针法,展现了独特的湖湘美学;运用先进的图像处理、音效修复、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湖湘文化资源进行采集整理、修复完善、宣传展示,如“唐长沙窑瓷器诗文特展”主题数字展已接待超50万人次。湖湘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效能跃升:彰显数字学习新价值

  (一)治理能级突破:优化智慧决策程序

  长沙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协同并进。如在五一商圈这一网红打卡地的商圈,通过密集人流监测预警等智能手段,让城市管理既精准高效又充满人文关怀,守护着“网红长沙”的人间烟火。长沙市数据局不断强化数据“总枢纽、主仓库”职能,截至目前,已汇聚全市66个单位政务数据199.8亿条,累计调用202.9亿次,推动数据直达基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长沙荣获2022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中国区唯一“城市大奖”,获评“2024亚太领军智慧城市”。

  (二)服务质效倍增:塑造优质体验标杆

  在推进数字长沙建设中,长沙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如“智慧医疗”通过“码上挂号,码上缴费、码上看报告”有效提升就医体验;“智慧文旅”实现云览景点、瞬悉资讯,助力长沙成为吸引全国游客打卡的“网红城市”;“智慧教育”联通教、学、管、评、测全链条服务,推进“双减”与提质增效并举,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得益于“数字”加持,智慧城市惠民应用场景遍地开花,成为长沙这座连续17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生动注脚。

  (三)发展动能释放:培育城市转型发展优势

  长沙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发展,释放强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增长。数字技术逐步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一重工以“灯塔工厂”建设为核心,构建了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运营等场景。湘江新区莲花镇云盖村以科技赋能农业、以智慧守护耕地,走出了一条农耕文化传承与现代智慧农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子。截至2024年底,长沙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较2023年增长24.8%;长沙数字经济总量达5000亿元,在全国数字经济百强市中排名第14位。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学习型城市建设重任在肩。面向未来,长沙将积极拥抱智能化、数智化浪潮,进一步强化领导统筹,深入打造泛在化的城市数字化学习设施,加大数字学习资源的建设及下沉力度,加快各类数字资源的融通共享,不断提升市民数字素养,推动数字化赋能长沙城市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长沙力量!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杨庆江,在2025年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交流培训会上的发言)

 


  专家点评:长沙市将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以数字筑基,构建覆盖全人群、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以场景革新,构建普惠型智学、赋能型智学、特色型智学三位一体新生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人群能力提升;以效能跃升,加快各类数字资源的融通共享,彰显数字学习新价值,推动全民数智学习。在数字化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上形成长沙特色。